查看原文
其他

研讨 | 王立非:解决八大痛点 推动“一带一路”语言服务改革

2017-08-30 王立非 译·世界

8月29日,由中译语通·译世界、察哈尔学会联合主办的《“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市场全景式分析与行业及政策建议(2017)》报告发布会暨“一带一路”语言服务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各智库、高校、企业等专家学者等近50位重量级嘉宾与会。


会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语言服务与管理研究所所长王立非教授以《“一带一路”语言服务行业与教育痛点分析与建议》为主题作主旨发言。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语言服务与管理研究所所长王立非作主旨发言


王立非教授主要谈了两个话题,一是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目的,以及他的课题组对此作出的对策性建议;二是目前高校外语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和亟需改革的问题,同时提出可行性建议。


以下是发言主要内容↓

行业发展的五大痛点


痛点一,“一带一路”语言服务战略定位不明确。


实事求是地说,目前整个语言服务发展战略规划不足。因为我国自从“一带一路”提出以后,国家对许多行业都进行了“一带一路”方面的指引,包括它的作用、未来的发展方向等。但是,国家对语言服务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并没有比较明确的战略性规划,这一点也是语言服务发展面临的瓶颈。


目前,语言服务业还无法归类。从国民经济分类来看,国家统计局每年都发布各种数据,没有一类叫“语言服务业”,所以行业发展具体归在哪个分类不明确。我觉得至少属于现代服务业,因为无论是教育、医疗,还有语言应该都是服务业,但根据服务业里的划分,语言服务业也很难界定是属于信息与计算机服务、文化教育服务、科学研究技术服务还是其他什么领域,因为语言服务已经深入到现代服务业的各个领域。可以说,一方面,语言服务业没有办法归类,另一方面,所有的现代服务业都离不开语言服务,应该说它是服务业之服务。



痛点二,在行业内部,我把它归类为“六无”。


首先,无行业准入标准。这个行业的准入门槛非常低,谁都可以到工商局注册一个公司,就可以提供语言服务了,自己干不了可以外包,可以给外经贸大学的同学去干,无行业准入标准可言;


第二,无语言服务质量标准,质量好坏无法监督;


第三,无语言服务价格标准。胡乱报价现象严重,有的很高有的很低,互相杀价,使得很好的业务变得千疮百孔;


第四,无语言服务企业认证。目前,哪些是合格的语言服务企业尚不清楚。现在民营语言服务企业中,有一家已上市,其他都是属于中小企业;


第五,无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上岗不需要岗前培训;


第六,无从业人员分级认证,没有专业技术等级差别。



痛点三是投入问题。


因为语言服务企业比较小,投入比较少。另外需要语言服务的企业对语言服务也不重视,更重视经济指标。因此,“一带一路”的倡议提出以后,企业要走出去,语言服务的障碍和风险是非常大的,而相关企业并没有认识到这些。不像华为很早就有了规划,所以华为的语言服务非常成体系,质量高,能走向海外。但是反观其他企业,包括亟需走出去的央企,他们没有独立的语言服务部门,都是临时外包。资金投入、规划战略等各个方面的不足导致语言服务能力并不高。


痛点四是“四个不适应”。


第一个“不适应”是语言服务不适应“一带一路”非通用语服务的要求,面临从大语种向“一带一路”非通用语种转型。传统所说,“一带一路”沿线连同中国在内有65个国家,因此涉及到的语言非常多,官方语言50多种,如果把部落语言都算上2000多种。然而,目前国内的语言服务企业,对于“一带一路”的非通用语种服务能力非常欠缺。


第二个“不适应”是语言服务不适应“一带一路”“走出去”的要求,面临从“引进来”服务模式向“一带一路”“走出去”的模式转型。改革开放30年,我们把国外先进的科技、文化都引进来。而现在中国大国崛起,经济高速增长,科技和文化要“走出去”,所以语言服务要从“引进来”向“走出去”的服务模式转变,但这个模式还没有开始或者正在酝酿之中。


第三个“不适应”是语言服务不适应“一带一路”海外市场的要求,面临从“服务国内市场”向服务“一带一路”海外市场转型。因为现在很多企业产能合作、国际合作都到海外去了,但我们服务的主战场仍在国内。


另外,国内语言服务行业发展不平衡也非常明显,80%的语言服务企业都集中在北上广、武汉这些大城市和东南沿海,西北地区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但是西北地区正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人才需求特别大。我去新疆考察,他们特别渴望在当地培养翻译专业的硕士,可是到现在都没有批到学位点,老师也特别缺,而这些都是新疆亟需的。


第四个“不适应”是语言服务不适应“一带一路”重点领域要求,面临从“常规领域”向“一带一路”重点领域转型。针对有重点领域,我们怎么重点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国际产能合作这都是重点项目,我们怎么去服务?现在高铁走出去了,可能要服务到更多国家,那我们如何去服务?这些问题都是语言服务应该去思考的。



痛点五,技术不领先。


很多语言服务企业对云计算和大数据、云计算翻译、人工智能语言了解滞后。我们需要思考对人工智能和未来行业的发展如何跟语言服务结合,不能一味认为人工智能离我们很远,人工智能翻不了的还得靠我们人工。另外,对云技术和AI的应用也落后于其他行业。再有,对互联网经济和共享经济模式创新语言服务业态没有深入思考。其实语言服务企业最可以利用共享经济的模式,可是业内企业很少联合,很少共享。


从国家层面、行业层面、企业层面提出的建议


从国家层面来说,建议制定“一带一路”语言服务战略,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及更长远的国家战略规划中。另外,由国务院“一带一路”办公室牵头,组织各相关部委,在全面了解我国企业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语言服务需求和现状的基础上,论证和制定《国家“一带一路”语言服务中长期战略规划》。


从行业层面来说,建议行业协会牵头,尽快成立“一带一路”语言服务专门委员会,加强企业培训和咨询,帮助企业更新服务理念,严把语言服务质量;加大“一带一路”语言服务信息平台和语言服务大数据库建设,加强“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市场信息发布,构建“互联网+”环境下的语言服务新模式;完善行业评选表彰机制;统筹和合理配置语言服务资源,加强“一带一路”语言服务智库建设。


从企业层面来说,建议“走出去”企业和语言服务企业要根据“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市场的实际需求,制定符合国家“一带一路”的企业语言服务战略,大力实施语言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条件的企业可设立“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市场与风险评估中心、语言服务快速反应机制,加强“一带一路”相关政策、行业信息和海外投资环境信息收集,加大资金投入,吸引和培养更多高端的复语型和复合型人才,特别是稀缺的非通用语种人才;加强行业监管,制定语言服务标准和法规,打造全产业链,提升语言产品与服务质量等。


语言人才培养三大痛点


痛点一,是单一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市场不接轨;


痛点二,是学术型研究的培养模式不适应行业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痛点三,是培养规格与“一带一路”市场需求不接轨。我们开设的翻译培养模式,把口笔译作为培养的主攻方向,这种模式比较窄,在整个语言服务的产业链里,口笔译只是一个环节,需要大量的其他环节。目前,课程体系很难满足市场和行业的需求,更不用说“一带一路”了。我们的学生有多少对“一带一路”的国情、民情、商情了解的?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传统,新技术、新知识、新案例都比较少,教师资源也比较薄弱。虽然现在语言服务企业特别需要人才,可是大学生就业仍然面临很大的困难。未来“一带一路”的市场需求还将更加大,因此我们需要在课程上进行一些改革。


语言人才培养建议


第一,树立“一带一路”的人才观,改革我国的外语教育,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外语+专业+语言服务的复合型模式;


第二,呼吁论证成立语言服务学科和专业;


最后,建议产学研一体化,高校一定要开门办学,人才培养绝不是高校自己的事,一定要把行业、政府、企业的专家都请来,共同研究培养方案。



最后王立非教授表示,“一带一路”已经启航,我们要顺势而上,趁着这次研讨会的机会,在高校里推动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


本文根据王立非教授讲话实录及演讲PPT整理


推荐阅读

大咖 | 王立非:我国每年需20万语言服务人才,现在数量远远不够…

快讯 | 国内首份“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全景式报告在北京发布

《中国企业“走出去”语言服务蓝皮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分享 | 在驻外使馆做翻译的那几年,我学会了这些…

干货 | 翻译高手不是翻出来的,而是查出来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